2019-06-08

70 后,80 后硅谷派 AI 创业者的观察与思考

返回

截止 2018 年上半年,全国 AI 企业达到 4040 家。其中,26%的 AI 企业在北京,北京 61%的 AI 企业注册在海淀。

海淀为何能得到如此多的 AI 公司的青睐?

张弓是犹他州立大学博士,前美国 NASA 科学家。2015 年,他与三位背景相似的团队成员成立了佳格天地,聚焦农业大数据。回国之前,他从黑龙江走到云南进行考察,最终选择了海淀。

他说,选择这里有两个原因:一是这里有极其丰富的人才的优势,能够在这里找到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做事;二是,在中关村政府工作人员的帮助下,他们注册了公司。

「我们三个人回来的时候,可能读书读傻了,完全不知道怎么注册公司。我记得当时是在创业大街有一个中关村党委办公室的牌子挂在那儿,我想这肯定不会骗人,然后就过去了。他们说很好办,要帮我们推进。

除了人才,政府的支持,海淀还有创投。

由于这里曾经孵化了百度、搜狐、新浪等中国第一代互联网公司,因此这个地方也成了新一代创业者心中的高地。宾夕法尼亚大学机器学习博士胡一川 2011 年从硅谷回国创业毫不犹豫选择了海淀便是因为这个原因,他期待自己的企业也能从这里出发,在这里成长。

在美国待了几年后回来,胡一川感觉对国内不是很熟悉。

「对于国内的创新创业到底是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开展,以什么样的速度开展,心里也没有底。」但是当他真的加入创新创业大潮里面之后,却真真切切感受到了「速度:2011 年,微博刚刚兴起,智能手机开始普及,然后是微信,滴滴的诞生。

同时,他也感受到了人才竞争的激烈程度。

胡一川说,「我们当时从美国回来,两个海归的博士,拿到了风投,(以为)招募人才应该是很容易的事情,但回来之后发现中国人才竞争激烈程度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甚至于远远超出了美国硅谷人才竞争激烈的程度。所以创业第一年,我们在人才招募上遇到了很大的挑战。」

在人才招聘上遭遇挑战的,不只胡一川。

美国肯特液晶所博士,唯酷科技 CEO 李风华在招募一号员工时,经历过「三顾茅庐」。

「一个女生,从武汉华科刚刚毕业,她不是特别确定到底要不要来,所以请她父母专门跟我谈了一次,请她叔叔谈了一次,后来又从广州来了一个表哥跟我谈了一次。

网罗了 8 个清华博士的驭光科技 CEO 田克汉也在烦忧:「我招到高管团队,中层员工和骨干员工该怎么招,整个人工智能涉及到光学,制造,精密加工和芯片行业,还有人工智能算法各方面的人才,该怎么招?」

好不容易招揽来的人才还可能留不住。风口一个接着一个,再加上资本的助推,人才高流动率成为常态。

诺亦腾 CEO 刘昊扬(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博士)感慨:「北京尤其明显,很多很好的(人才)培养一两年就走了,然后又从零开始,周而复始。」

好在事情总有转机。「现在经济稍微有点冷却下来,可以好好来做事情。」刘昊扬说。

尤其在中美贸易战,中国技术还不敌美国的大背景下,沉下心来做事,显得尤为关键。

田克汉是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硕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他曾在 IBM 工作过 8 年,担任(教授级)资深科学家/技术经理。回国后创办了驭光科技,致力于先进衍射光学和微纳光学的设计、制造及应用,以及为客户提供完整的衍射光学解决方案,他介绍自己的公司是用半导体的芯片做光学芯片的。

在他看来,在基层的制造、精密加工和芯片这几个方面,中国和美国相比,差两三代都不止,大概相差六七年的时间。「中国要在这个行业追赶美国,是有希望的,但要有耐心。」田克汉说,这也是他当初愿意回国的原因。

「我在美国学了那么多年,我也工作过,我也看过这些东西,我回来是因为我觉得,我的所学能够对国内有用。另外,做光学器件、做芯片,我做不过 IBM ;但如果我们利用这种差异化,也许能在某些行业比美国更领先。

得益于国内企业,政府和个人对新技术,新应用的快速适应,人工智能在国内的落地情况可能要好于美国。

但美国有英特尔、IBM,中国没有;美国有波音,中国也没有;美国有 GE,中国也没有。

「这些行业反而是中国真正应该重视的,或者说,人工智能行业应该重视怎么样去帮助中国在制造行业,基础行业去产生新的公司。」田克汉说。

在田克汉看来,制造业才是中国真正的核心。

「中国在青海发现了硅片,出口到日本,日本再切成丝,再卖给中国,利润的 90%都留在了日本。也许,这个行业反而是我们这一代或者我们这一批创业者应该思考或者注意的。

张弓,胡一川,李风华,田克汉,刘昊扬,李远(美国维克森林大学博士,北醒光子 CEO)均是从硅谷回国创业的博士,均为70后或80后。10 月 14 日下午,他们在来也举办的「归来也 - 人工智能海归博士圆桌」论坛上,分享了各自回国创业的经历,以及遭遇的难题,也就中国发展 AI 的优势,AI 企业何时长出 BAT 等问题进行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