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疫情以来,外卖骑手成了居民们“最想见的人”。外卖骑手中不乏残障人士,视频中的陆明就是一位听障外卖员。
据北青网和新华社报道,“饿了么”蓝骑士中已有逾3000位残障人士,喜马拉雅残障主播已超8000人,还有上万的残疾人在淘宝、天猫等电商平台开设网店,或担任客服……中国残疾人就业创业网络服务平台显示,面向残障人士的就业岗位中,有关软件开发、平面设计、电商运营等数字经济相关岗位已占到1/4。但与此同时,他们也面临着无障碍环境缺乏、竞争压力更大的难题。
2022年5月15日是第三十二个全国助残日,今年的主题为“促进残疾人就业,保障残疾人权益”。上海市共有59.655万持证残疾人,登记的就业人数却仅有7.1万。在就业创业网络服务平台的173条招聘信息中,明确表示愿意招收重度肢体障碍者(一级)的岗位只有5个,只有2个岗位愿意接受一级视力残疾者。尽管数字经济为残疾人就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但这些新兴的职业仍有着较高的专业门槛。 他们距离就业“无障碍”,究竟还有多远?混音师、微店店主,数字时代残障人群的新机会
蔡东岳是一位90后“盲人混音师”,也曾是喜马拉雅有声主播培训班的一名学员。他告诉记者,自己从小喜欢音乐,这段培训的经历,让他找到了从事音频工作的兴趣。
培训结束后,蔡东岳与平台签约,从事有声书的后期制作。离职后,他又以家为工作室推出了自己的音频录制服务,为客户处理后期、制作视频旁白或广告词,闲暇时也会录制自己喜欢的歌曲。
“目前的客户还是熟人介绍为主,大家都觉得性价比高。明年可能会推出‘公众号+预约’的模式,多展示一些优秀作品。”从来没有“看见”这个世界的他,希望“让更多人得到他们想要的好声音”。
残疾人借助“数字”突破障碍,传递自己的“声音”,也在通过“数字”建立彼此的“连接”。
“分享好物”,这是80后肢残人士何艳开设“微店”的初衷。因为2016年的一场事故,她成为了一名“轮椅族”。2021年,她在朋友的鼓励下开始居家创业,微店“平凡猪妈”诞生了。但比起挣钱,这个微店对于何艳来说,更像是“挣”朋友。
“我早期的三个产品供应商其实都是残障的朋友,最早的是一个伤友群里的大哥,他家种的猕猴桃我自己试吃了觉得很不错,就跟他合作了。”如今,“平凡猪妈”微店客户群已有300多个成员,复购率达30%。“我最近在推奉节的脐橙”,何艳介绍道,“和脐橙供应商谈合作的时候,我还担心这会不会对我现有的水果和残障供应商造成影响,没想到这个供应商说,他其实也是残疾人。”
随媒体报道的增多,更多人开始关注这些新兴数字经济岗位上的残障人士。